脱俗书成一家法 任伟全

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6-05

脱俗书成一家法  任伟全

脱俗书成一家法  任伟全

脱俗书成一家法  任伟全

脱俗书成一家法  任伟全
 
 

    提起任伟全,在当今中国书画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他的书法究竟如何?

    他的头顶盘桓着许多光环,“中国文联书法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教授”等等。《中国民族报》主编李升旗为他写了半个篇幅的评论,称他为“中国魏碑第一人”,然后,《中国改革报》锦上添花,再给他一个绰号——“中国榜书第一人”。既然冠之以两个“中国第一”,其分量自然不容小觑。

      一个人的精彩往往源于多个层面的融合,其中不可否认的是遗传说。在这方面任伟全可以称之为当仁不让。他的祖上在道光年间得益于书法的精湛,被破例选拔为进士,从而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当年道光皇帝恩赐的“辅翼国政”匾额至今还悬挂在任伟全祖宅的大门上。这一切,在任家书法史上开启了一个里程碑。他的祖父再接再厉,凭借非同凡响的魏碑小篆大受一代枭雄袁世凯的青睐,从而出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警官学校的书法教官。然后,任母的义父韩伍凤先生更是朱德元帅的老师,潜在话题就是任母的书法非常了得。这一切的荟萃结晶,就是后来任伟全魏碑书法的“一朝惊天下”。

    任伟全的书法胚子很小时候就初现端倪。别人练习书法都是描红,他则弃之不用,只是观摩书写,而且进行率意而为的变化。这种不拘一格的个性,在他后来的书法创作中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他坚持着,思考着,最后有了动感魏碑的横空出世。

    追本溯源,任伟全卓然拔萃的魏碑,是在其天赋根基上,秉承祖上遗留下来的元素,进行浩繁迭叠的练习,然后博采众长,进行大胆的演绎,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家风范。

    任伟全曾自嘲说,“十年文革”对自己的书法创作倒是起到了厚积薄发作用——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大字报像今天的手机信息一样被每个人乐此不彼。而他,就是参与创造这些信息的人。他没日没夜地书写内容迥异的标语,从隶书到楷书,再到行书和草书,然而最过瘾、看着最带劲的,还是膨胀到两米大的魏碑,笔墨酣畅,钢筋铁骨,大有呼之欲出的浩然气势。也正是在那些岁月里,他的榜书像当时的热门词语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一般来说,“取经”是成就自我不可或缺的途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那些年里,他走山东,赴山西,去河北,访安徽,跟那些方圆数里小有名气的“书友”推心置腹,华山论剑。安徽书协主席刘子善,阜阳书协主席庄传林,甘南自治州魏碑奇才刘九畴,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结交的好友。他揣摩他们的书法神韵,静观他们写字的手法,然后以魏碑为树干,将所悟化解为沐泽阳春的新枝。

    任伟全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没有半点错,他是真正体味到了其中深意,像石头一样实实在在。他将这句话进行反推,说书协的某些头头脑脑跟这些民间高手比起来,简直啥都不是。这些话乍听起来有些张狂,但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哲言考证一下,还真是一针见血。谈到中书协,任伟全自有他的高见:“我一直认为,张海就是比前几任领导写的好。”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任伟全说“哪怕酒不喝,字必须得写。”他蜷缩在书室,日日挥毫泼墨,将所观所悟融合在魏碑内,进行快意淋漓的变化,使得写出来的字充满摇曳的动感。此时,他的确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所关注的只是笔尖过处跳跃的灵感字符。

 

    真正的文人讲究“才、气、胆”,任伟全对这三个字照单全收,并且做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惊人举动。1999年,已经54岁的他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从家乡郑州来到北京,在华声天桥古玩城开拓自己的书法市场。我们先把能否成功放在一边,单就这种胆气来说,就足够令人挑起大拇指。首先,彼时的他早已过了意气风发的时代,他的同龄人大多在抱着孙子晒太阳。年过半百而背井离乡,在中国书法史上并不多见。其次,北京的文化深水卧虎藏龙,到这里跟他们抢食,无异于攀越蜀道。这一切,任伟全不是没有考虑过。在他看来,前行的路上就要与高手过招,顶风逆水,方显英雄本色。尽管,很多时候英雄并不好当。

    异地的排斥没有浇灭他心头的火焰,冬天的寒风没有刮跑他石头一样的信心。他楞是凭着一张又一张的作品,让围观者瞠目结舌,让懂行者欢欣异常,进而伸出温暖的双手。

     任伟全,这颗骤然升起的行业老星,开始闪耀京城书法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组委会面向全国征集书法作品作为开幕式的传统文化展示,任伟全的参赛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腾飞》及《奋进》等以磅礴大气的魏碑风范,先后荣获6次金奖、2次银奖,光华之灿烂,一时如飞天烟花。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2-2022 大豫经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