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育桃李, 淮安学校花满园,民办学校张士好的育人情怀
2021年是息县教育充满希冀的一年,辉煌的高考成绩来源于扎实的基础教育,而那些扎根乡村、献身基础教育的人可谓居功至伟。2021年6月底,笔者一行来到长陵乡陆湾村淮安学校,寻找息县张桂梅式的好校长--张士好,倾听他讲献身乡村教育32年的感人事迹。
走进淮安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鹤立鸡群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前面有一行醒目的白底红字“扎扎实实办学,认认真真施教,蓬蓬勃勃发展”。由于正值学生放假时期,校院内显得比往日安静了许多。走进校园内,一位年龄五十多岁,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面庞有些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息县长陵淮安学校创办人、校长——张士好。
(图:张士好校长生活照)
走进张士好同志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笔者无不为他冬去春来,三十余年坚持办学的善举所感动。32年来,他用辛勤的汗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送走了一茬又一茬适龄儿童。他送走的学生中有的当了大学教授,有的做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企业老板,有的成为成功商人。32年的三尺讲台,他为国家财政节约教育经费一百多万元,无偿援助国家“希望工程”三十余万元。三十余年来,张士好克服重重困难,建造的三层十二个班级的教学楼,吸引着四邻八方的适龄儿童前来读书,成为长陵乡陆湾村最美的风景,也成为长陵人民津津乐道的佳话故事。
创业艰难 彰显军人本色
回首往事,张士好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他17岁参军入伍到祖国的西部边陲戍边。他所在的部队是三年国防先锋队,历战喀喇昆仑山,连续三十六个月在五千米的山上生活,他先后担任过班长,代理排长,奋战在第一线上,多次受到部队党委的表彰。2020年6月中印冲突的班公湖哨卡就是他们当年巡逻经常光顾的地方。1985年10月,张士好回到家乡探亲,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长陵乡陆湾村地处淮河岸边,十年九涝,这里的许多适龄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本该是学习的年龄却留在家里帮助家长干农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退伍后一定要在家乡从事教育,办一所不收费的学校,让农村适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用学习来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
1987年1月,张士好从部队转业退伍,2月他进入村小学当了一位民办教师。1989年9月1日,他在家乡一颗树下开设讲堂,创办起淮安学校。他用自己350元的退伍军贴购买教科书兔费发放给学生,并把给奶奶做棺材用的树木做了课桌和板凳。没有教室,张士好就在大树下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下,办起了他的学校,命名为淮安学校。当时资金短缺,凭着军人的本色,他背着干粮到上海、深圳、北京求访同学、战友,通过借贷等方式筹集资金10多万多元,建起了上下两层教学楼。
在这片十年九灾的淮河滩区建学校,注定是困难多多。2001年,淮河一年就发生了18次洪水,最后一次特大洪水淹没学校并冲倒了5间教室。看着自己借钱和贷款建起的教室被冲毁,张士好欲哭无泪。奶奶宽慰他说:“只要你办的是好事,老天就会护佑你,也会给你出路的。”在奶奶的劝导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张士好又踏上了外出借钱修缮学校的道路。
重修教楼 忠于教育事业
2004年国家修理淮河,实施搬迁工程。拆掉了他十五年经营的教学楼,一颗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心在搏击着,他没有因此气馁,贷款50多万元,在移民搬迁地建起了教学楼,为陆湾、谢楼两村移民搬迁创造了一座环境优美的新校园。
为了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张士好自费到北京大学学习教育管理,先后获取中师毕业证、小学教师资格证。2006年8月,他应邀参加河南省第一批校长培训班,获得了省教育部门颁发的校长培训证书。2007年9月30日,他应邀参加了山东曲阜孔子纪念大会。孔子弟子三千,张士好说他要争取超过孔子,其实他教育过的学生人数早已超过了孔子。
张士好自创办淮安学校第一天起就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可是学校老师们需要生活,每逢到要发工资的时候他就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他感激老师们对他无私的帮助与支持。刘莹老师是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若在外地工作可拿到4000多的月薪,但源于对这些学生的爱,她在淮安学校一干就是七年,尽管工资不高,但她无怨无悔。曹梅老师也是一名大学生,她放弃了家人为她寻得月薪3800元的优厚待遇,在学校工作了八年。正是因为张士好校长对学生的爱和护,感染了教职工,他们才甘心与张士好校长同甘共苦。
孩子们难,老师们难,张士好校长更难。每到暑假和寒假他就外出打工。为了供养学生和给老师们发工资而自己没有钱过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张士好校长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需要他照顾,不能光靠援助和借贷,每到这时,就会有许多好心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张士好校长常说,他对学生的爱换来了社会对他的爱,他一定要把学校办好,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和家长们一个满意的交待。
尽管办学历程艰难,但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淮安学校多次被乡、县、市评为先进民办学校,评为市先进集体7次,省先进集体3次和省团委五四红旗学校。2000年,42名学生参加息县统考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全县7名考生数学满100分的,有3名来自淮安学校,该校数学成绩平均分为95.5分,居全县第一,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的表彰。此后,淮安学校每年都会输送5-8名优秀学生到县重点中学。截至目前,淮安学校在校生人数400余名,全部是残疾人、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或孤儿。
淮安学校的发展是张士好校长及其家人以及众多好心人帮助的结果。淮安学校有些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有10多里的路程,家长无法接送,学校也不能提供校车,每到下雨天,行路更是困难,张士好校长就骑上自行车接送学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由当年的青葱小伙变成了现在校长爷爷。闲暇之余,张士好校长爱点上一支烟,他说他有一个梦想:“要是有爱心单位能资助我们一辆校车,孩子们上学就不怕远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就放心了,在外务工的父母也安心了。”
村民张金斗,八十多岁高龄了,他把张士好校长当做大恩人。他常对别人说,他家四个儿女都是在淮安学校免费完成了学业,现在他的孙子孙女们同样免费在淮安学校上学,张士好校长是他们家几代人的福音。
张士好校长不仅免费提供教育,还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提供食物;看到孩子衣服破了,他会给孩子们买上新衣服;孩子病了,他会为其支付医药费;孩子家长生病了,张士好校长也会登门看望;学生家中生活困难,他还会送上生活物资。张士好,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求回报奉献自己爱心的人。
安徽阜阳的捞沙人杨贺武说:“我行船捞沙十多年,来到长陵乡结识了张士好校长。张士好校长供我家孩子吃住,照顾得好,也教育得好,把我家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每月收入4000多,我杨贺武永远都忘不了张士好校长对俺家的好!”
不仅张士好校长对学生们投入了全部的爱,他的家人也是如此。他的奶奶和母亲两位老人无偿地为他守了三十多年校门,帮助学生大小便,烧茶水,照顾学生们的在校生活。他的孩子们大学毕业了也加入了他的行列,大女儿、儿媳大学毕业后来到淮安学校执教,为了学校自愿放弃考公务员,一心一意为淮安学校的教育努力。妻子整天忙于给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做饭,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家人知道张士好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们乐于加入这个团队,也更怕张士好累坏了……
由于多年操劳,张士好校长现在已多病缠身,但他仍坚持奋斗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彰显军人本色,用一颗真诚的心培养祖国下一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硕果累累 前程似锦
办学三十余年来,淮安学校培养出了三百多名大学生,五人考上了中国名校复旦大学,二十余人考上了硕士,十余人考上了博士。由于成绩突出,张士好先后16次被评为乡级先进教育工作个人,9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及教育爱心人士,7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2次被评为时代教育先进个人,获得了河南电祝台授予的“河南省民办教育爱心使者”荣誉称号,他还是河南省民办名誉校长、省民办教育专家和全国民办教育研究工作理事。2004年,张士好应邀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民办教育十大人物”,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2年5月,在河南省第四届四次民办教育大会上,他被评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副省长徐济超,教有厅长王艳玲亲自为其颁发证书和奖杯。
(图:张士好与淮安学校部分教师学生合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献身教育,张士好校长一向看淡名利,对外他很少谈及个人荣誉。当谈到学校未来发展时,这位年近花甲略显疲惫的汉子,眼里充满着喜悦,他说:“现在教育环境好了,国家鼓励个人办学,对民办教育的投资也多了,我们淮安学校在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一定会越办越好......”是的,张士好校长有这个信心,我们对淮安学校未来的发展更是无限看好......
(作者:张泽林、吴世成)
(本网编辑向敏 责编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