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费孝通接续其早年对城—镇—乡结构关系的思考和“乡土重建”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城乡和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后来他的这些考察经历被收录在《行行重行行》一书当中,书中按时间线索排列,近六十篇考察随记,不仅呈现了晚年费孝通“从实求知”的所思所想,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改革开放最初十余年的中国发展历史进程。其中有关信阳的调研部分被收录在书中的《信阳行》这篇文章当中。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和他的夫人孟吟(中)、女儿,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1994年5月16日,费孝通应邀到信阳参加第三届中国信阳茶叶节的开幕仪式,开启了他对信阳的系列调研和考察。费孝通在信阳考察期间最关心的还是老区人民的贫困问题。他认为,摆脱贫困各地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路子。过去几年信阳因为饥荒和水灾迫使当地没有搭上80年代长三角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的末班车以及90年代市场经济这个浪潮,虽然主观上有赶上先进,力争上游的决心,但农民收入十多年来一直在500元的线上徘徊,“比起沿海的发展地区,几乎差了一大截”。费孝通判断,“如果这些贫困地区不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还是永远不能摆脱贫困的。”
费孝通对于过去信阳地区在扶贫方面的摸索方式做出总结。在他看来,无论是把国家脱贫款分发给农户的“撒胡椒面“式做法,还是后来1986年所采取的牛羊代替货币的尝试,显然达不到使农民走出贫困的目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陷入了一种“扶贫怪圈”。如何走出这种“怪圈”,费孝通列举了当地在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尝试,尽管因为缺乏管理人才,农民商品意识尚未形成等因素,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只占其中的60%,但费孝通却看到,“这一小点站住脚跟的乡镇企业,却成了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在考察期间,费孝通还肯定了老区干群为了摆脱贫困在水利、林业、改善路网等工作。他以新县卡房乡这个当地最偏僻的乡镇在1992年发展板栗种植,使70%的农民都摆脱了贫困为例,列举了公路基础建设对于脱贫的发展意义。
费孝通在他在信阳考察期间的最大收获是他初次听说当地一种“公司+农户”的模式,他对这种“实行工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大加赞赏。因为他看到了像信阳这样一个远离工业发达的城市,一般农民缺乏经营企业的传统,即使依靠扶贫款兴办了一些企业,最后也难以维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农户”的模式“就克服了个体农户分散生产的缺陷”,集体性的公司通过服务体系把当地具有分散的小生产“团结成以具有当地特点的拳头产品为支柱的社会化大生产”。费孝通强调,“公司+农户”这种用语让群众通俗易懂,而且更主要的是把关键内容直接说了出来,要比他之前在河南民权调查中所提到的“无墙工厂”和湖南洞庭湖区调查的“庭院经济”都要高出一筹,他谦虚地认为,“群众创造的语言毕竟比文人墨客高些。”
费孝通认为,信阳与开封民权县两地在1986年前后几乎同时走上了“公司+农户”的路子绝非是一种偶然,这个“巧合正说明了这个路子或这种模式是在中原地区发展到一定条件时才生产的”。费孝通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两方面解释了为何两地会同时走上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自然方面,信阳过去的穷山恶水和民权黄河改道后遗留下的盐碱地一样,农民都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束缚,“以至于解放后在政治上翻了身的农民,在经济上还是翻不过身来。”社会条件来看,80年代初期,中原地区的农民依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进行的农户,他们没有享受到像苏南地区那样集体兴办企业的“遗产”,不过,90年代以来,中原地区的农民和领导在思想上更加明确和迫切想要改变落后的状况,一定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这样一来,“公司+农户”的模式就应运而生。
费孝通最后还考察了位于信阳市区以北的金牛山,在这里他看到了他的江苏老乡、当时担任金牛山管理区书记的林荣生。林荣生从1975年开始依靠当地群众把这座荒山改造成花果山,用群众的话来说,林书记是要把那头传说中走丢的金牛给找回来。费孝通肯定了这种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考察中他看到,林地、水塘、住宅,仓库全都连成了一体,成为了多种经营的生产基地,为信阳市区源源不断地输送蔬菜、肉类和水产等。临别之际,费孝通语对林荣生重心长地说到:“感谢你这位老乡,果真把传说中的金牛牵回来,希望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你这样的牛郎。”
1997年7月23日,已88岁高龄的费老再次莅临信阳,继续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原信阳地委书记李中央、行署专员黄海嵩等分别向费老汇报了几年来信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费孝通就他们一路上所了解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信阳的经济发展与信阳地委、行署的领导进行了座谈、讨论,并交换了意见。
费孝通谈到:1994年来过信阳一次,至今已有4年了。这次来信阳,一是看看老朋友,二是看看这段时间里这里有什么样的发展。听了汇报,很受启发。“公司+农户”是我从信阳学到的一个“公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成功的方式,农业要走与流通相结合、与外力相结合的路子,小农经济要逐步走上农业系列化道路。“公司+农户”是一种方式,沿海地区搞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快,农民收入比这里多1倍,达到4000元,中部地区走“公司+农户”的道路,这是农民想出来的办法,是农村干部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想出来的一个“公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规模经营,走上了系列化道路。信阳因地制宜,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就是引进外资、建公司、带领群众致富,并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公司+农户”要在“加”字上多做文章,在工农结合上做文章,把农户推向市场,让农民找准市场,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由小农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
以后的几天里,费孝通还对华英公司、华栗公司等几个公司的经营模式、成功经验、及农民受益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探讨研究。他说,在工业不发达的地方,资源相对丰富,华英经验值得提倡。同时,又为华栗公司题词:发挥信阳大别山区资源优势,走绿色天然营养保健之路。以此鼓励在改革开放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
参考文献:
②中共信阳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李中央主编:《共铸辉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2001年,第108-112页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