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文旅网-河南艺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序

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04-09
摘要:《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序凌行正近年来,黄振国同志潜心研究信阳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颇有建树。他在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牵头编纂了许多部这方面的图书,仅就我所看到的由振国同志担任主
《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序

  凌 行 正

  近年来,黄振国同志潜心研究信阳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颇有建树。他在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牵头编纂了许多部这方面的图书,仅就我所看到的由振国同志担任主编的图书就有:《信阳文史资料大观》、《影像信阳》、《唱响信阳》、《图说信阳》、《名歌何来》等。而这一本《名人与信阳》,则是继上述一系列图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新著。
  我觉得,振国同志从事的这方面的研究和编纂工作,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是一种文化自觉的积极行动。大家知道,我们信阳市地处中原大地的南缘,是华中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南依苍翠的大别山、桐柏山,北临蜿蜒流淌的淮河,山地、丘陵、平原依次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展开,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华。特别使这里的人们引为自豪的是,这里曾经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群众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这里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为创建人民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在生产建设中也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这些珍贵的大量的历史文化宝藏,需要有人去开掘、去梳理、去研究、去编纂,甚至需要有人亲自动手撰写,而振国同志正是在这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毛泽东主席是哪一年到信阳的?他在信阳接见了哪些人,作过哪些谈话?振国同志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考查、考证,并且撰写出相关的文章。
  在这部《名人与信阳》中,振国同志是从人物的角度来审视和阐释信阳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地区的山川河流、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可以孕育出本地区的精英人物,而这些精英人物的出现,又推动着和代表着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面貌,这就是古文中所说的“人杰地灵”。现在,信阳市下辖八县、八区,地域宽阔,人口众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样浩繁的史料中,如何把这部分写得条理清晰、主题鲜明呢?振国同志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是以历史线索为经线、以行业界别为纬线来编纂和撰写这部书稿的。首先,我们读到的《在信阳战斗过的黄埔精英们》一文中,介绍了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经在信阳、在鄂豫皖苏区生活和战斗过的十二位黄埔精英,其中的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程子华等都是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另有三位:危拱之(女)、张瑞华(女)和黎原就是信阳籍人。他们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了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顽强抗争,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革命风范。《从鄂豫皖苏区走出去的大军区司令员》一文,以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为切入点写起,指出当时全国十一位大军区司令员中,竟有七位是从鄂豫皖苏区走出去的,其中的许世友、李德生都是新县籍的人。作者在历数了这些开国战将的丰功伟绩之后,用一首题为《红土地》的诗歌来赞美他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该诗在最后一节中振国同志写道:“大别山,红色的土地,将军的摇篮/大别山,延绵起伏千里远,砥柱中流江淮间/大别山,歌舞之地故事多,鱼米之乡美名传/大别山,大别山,人杰地灵写风流,吾辈催马再扬鞭!”《信阳的著名女杰们》更是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文章,它生动翔实地记述了我们敬爱的邓颖超同志(周恩来总理的夫人)以及张瑞华(聂荣臻元帅的夫人)、林月琴(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汪荣华(刘伯承元帅的夫人)等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所走过的艰苦而辉煌的道路,堪称是一代巾帼英雄的楷模。她们曲折而感人的故事,将永远在人间流传,给亿万中华儿女以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在这篇文章中,还介绍了一位鲜为人知的、被陈云同志称誉为“我党保卫工作的第一位女同志”周惠年。文章引用周惠年的儿子李钊(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的口述材料,详尽地讲述了她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做地下工作时的情形:她如何与叛徒的破坏作斗争,如何化装成阔太太骗过敌特的盯梢,如何掩护周恩来脱险,如何在敌人监牢里坚贞不屈,以及出狱后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继续工作的情形……在她惊险传奇的一生经历中,始终闪耀着共产党人高贵品质的光辉。除此之外,这本书对信阳地区各行各业中的突出人物,也都作了介绍和评点。如在《信阳的著名文化人》一文中,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蒋光慈、王实味等在特殊年代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遭际作了阐述;对建国以后的叶楠、白桦兄弟等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骄人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切,对于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们正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我们正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这个时候,振国同志把我们信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宣传出去,必将对深入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振国同志亲自撰写并编纂了这些图书,的确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值得赞誉!

  2012年10月9日于北京

  大树下面有绿荫

  田 君

  黄振国先生一直是我所敬仰和尊重的领导、师长。
  我与先生的交往始于哪个具体的时日已经记不得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从认识他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蒙受先生的厚爱,各方面都得到了他很多帮助。一晃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先生仁厚、博学、热情、大气的长者风范深入我心,堪称楷模和典范。尤其是他对于后学的那份热情体恤、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更是始终都在感染、激励和影响着我,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恰当的形象,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本文的标题:先生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毫无疑问,大树的下面有那么一大片的绿荫……只要你需要,它就可以给你提供无偿的庇护。这是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很形象,也很传神的传达出先生对于朋友、对于文学的那份真挚、善良的人文情怀。
  振国先生十几岁走上工作岗位,曾先后在原地委、行署办公室和潢川、淮滨、光山等县任职,后调到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市直工委、市政协学习文史委,长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但先生却始终淡泊仕途与名利,半生嗜书如命,工作之余更是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出版有散文集和诗集,近年更是主编了各类文化、艺术书籍十余部。这部即将出版的《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是先生精选的20多年来创作的一部分纪实文学、杂文,以及歌咏家乡和旅途所得诗歌的合集,洋洋洒洒几百页,读起来是一种幸福的过程和全新的经历,其中的很多故事、人物、情感以及观点、观念都是鲜活的、生动的。读者既能于其中找到共鸣,可感可触;又能得到精神上的启迪,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信阳是一座古城,很多名人在信阳留下过足迹,或深或浅、或正或斜,不一而足。振国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一辑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收集、整理、创作的二十五篇纪实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名人与信阳的线索。在他的笔下,既有满清时期走出去的信阳名人;也有大革命时期至建国之前的革命先驱、先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近现代与信阳发生过联系的文化名人、体育健将等等等等。所涉面之广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些史料可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这是先生对于信阳文史资料的一大贡献,足可以载入信阳文史资料界的史册。
  振国先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这反映在本书第三辑他所创作的《怎能不歌唱》系列组歌十章中,这也是迄今为止信阳诗人如此集中歌颂家乡的第一人。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真挚热爱,而非简单素描式的吟唱。从对信阳的歌唱、感恩、祝福,到对于历史、故园、亲情、茶乡、山水的赞美。无不展示了先生的一颗赤子之心,读之令人感佩,并由衷的心生敬意。先生还曾经不无自豪地跟我说,他的足迹已经遍及祖国的所有省份。在本书的第四辑中,先生以十组共一百五十多首系列旅诗,抒发了他对于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异国情调的感受、感知和感慨,首首都有他自己独到的发现和呈现,值得认真的品味和把玩。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读书是振国先生一生的追求。作为贫穷的农家子弟,先生十四岁高小肄业,便辍学返乡务农,成为年幼的自食其力劳动者。我曾读过他四十岁时写的一篇《莫嫌青灯十年苦——我的读书生活》一文,当时对我触动很大。在他质朴、细腻的笔下,一个少年、青年嗜书者的形象呼之欲出。“知识改变命运”。那近乎贪婪的阅读最终成就了一名忠诚优秀的领导干部,也成就了一个颇有建树的作家,我想——这应该就是书籍的力量吧。在本书第五辑“扬帆书海间”中,先生对此有真诚的表述,看似是一些个人读书或者说是其个人人生历程,其实其中折射出许多更有价值和值得我们研究的资讯。因为,这个过程是属于整个时代的,先生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从文章中看到表象背后的时代特性。
  如今,已经退休的振国先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已受聘成为《香港商报》的记者,他还是我们信阳市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和信阳市诗歌学会的名誉会长,同时他还担任着“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退而不休”的先生,依然保持着他一惯的缜密思维习惯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该书第一辑《名人与信阳》中,前十九篇文章就是先生在刚刚退休之后,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历时三个月一气呵成写就的。他在创作、编书、育人之际,“辛苦了自己,快乐了别人”,也在为社会创造出新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我们每次相见,先生都依然是一副“枝繁叶茂”的神态,不容许有丝毫的置问和怀疑。
  我其实更愿意接受和相信,先生永远是一棵大树;那树下,永远都有一块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支起的绿荫!

  黄国故里育灵秀 品若幽兰质若金

  叶 榄

  在我20年的公益之旅中,有一个人是一定要大书特书的,他就是黄振国先生。
  认识先生是在2005年的10月份,当时信阳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和信阳团市委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青年才俊进高校”活动,我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市四个青年才俊之一。在活动中,第一次结识了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的黄振国先生。他大高个,很儒雅,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出口成章,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型、学者型领导干部。在活动结束的晚宴上,时任团市委办公室主任的张少志先生对我说:“叶榄,你虽然认识很多领导干部,有些还是省部级、厅局级,但你认识黄书记,可能比认识他们对你的帮助更大。虽然他只是个处级干部,但他古道热肠、人品好心好,愿意提携后进。”果然被张少志言中,在以后的岁月中,黄书记给了我很多父亲般的关爱。
  随着交往的加深,我开始对黄书记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出生于潢川农村,14岁高小肄业后,因为家贫没能继续求学,先是在生产队(村民组)当记工员,17岁便到大队(村)当会计、团支书,20岁被选拔到县委办公室当干部,后经过不懈努力、勤学苦干才走上了今天的领导岗位,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其间付出的汗水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切体悟。他的人生经历,堪称励志的典范,在家乡潢川有很高的认知度。从年龄上来说,他是我的父辈;从文学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从籍贯上来说,他是我的老乡;因为这几层关系,我后来尊称他黄叔,也便顺理成章了。
  黄叔对我的好,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考虑到我从事志愿者工作,没有固定工资,他总是以单位出资购买我出版的环保书籍这种方式帮助我,还介绍信阳的其他单位支持我,这种恩德,我是无以为报的。当然,他并不要求我报答什么,只是希望我的公益之路走得更顺畅一些。这种无私,源自他善良的内心和对后辈青年的关爱。不仅对我如此,对陷入写作困境的农民工作家余味,他也是尽力帮助,使余味又重新鼓起了投身文学创作的勇气。在前不久,黄叔考虑到我整天到处跑,手机漫游费用高,在事先不告知我的情况下,还自费亲自为我充了3000元的电话费,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怎能不让我和余味等文学后辈深深感恩呢?
  黄叔还积极向相关的组织单位和朋友们推荐我,比如我曾参与过的潢川县黄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信阳广电之春春节文艺晚会、潢川县黄氏历史文化陈列馆建成暨黄氏宗亲恳亲大会等,如果没有他的大力举荐,我是没有机缘参与这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当时情景现在回想,犹历历在目。我曾经和朋友们坦言,在信阳的所有干部中,对我所从事的环保志愿服务工作关怀最多、帮助最大的非黄振国先生莫属,他这些年不间断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成为我持之以恒参与环保的动力之一。如果说我叶榄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帮助的结果。
  如今黄叔已经退休,但和一些迷恋权位的官员所不同的是,他很坦然和豁达。在刚刚退下来的三个月里,他就一口气连写了19篇有关《名人与信阳》的文章,并且全都是自费打印。我甚至想,这会否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第二春呢?减少了许多官场之应酬,没有了许多案牍之劳形,离开了许多空泛之会议,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更多的时间游历,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多的时间思考,这对于热爱文学、喜爱旅行的黄叔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期待着黄叔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芬芳我们信阳的文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孟德的情怀。我衷心祝愿黄叔亦能如斯,在人生的天幕上,留下一道绚丽的晚霞!
  在2009年一个有些春寒料峭的夜晚,我捧读黄叔出版不久的诗集,夜不能寐,作小诗一首,现录于此,以表对黄叔的感恩和敬意:

  人生有爱诗有情,每读佳句感慨深;
  行遍天下得大美,悟透沧桑享丰盈。
  宦海清风拂两袖,诗苑雅韵醉万心;
  黄国故里育灵秀,品若幽兰质若金!

  2012年10月18日于郑州
 
楼主发言:55次 发图:0张
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原 | 社会 | 教育 | 文化 | 产业 | 综合 | 图片 | 名人 | 视频 | 地市 | 关于我们

2024 © 大豫文旅网-河南艺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编号:豫ICP备18029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