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当到极致是什么样?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一级军士长王长水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铆在深山28年,留下一串闪光数字:熟练掌握28个号手的操作技能,第一次参加海军组织的雷弹比武就名列三甲,参与的某项导弹课题研究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编写的某型发射箱操作口令表为导弹保障节省了近10分钟,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次荣获全军、海军士官优秀人才奖……在官兵心目中,这位荣誉等身的导弹检测的“大师傅”是当之无愧的“兵王”。 中等个头,黝黑的脸庞,不善言辞,脚底下步履生风,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7月3日的初次见面,王长水留给记者这样的印象。 “当兵就要当一个好兵,要不辱使命。”回想20岁时入伍的初心,王长水依然激动不已。 王长水的老家在荥阳,从小就非常向往大海。1991年12月,20岁的王长水梦想成真,充满激情地来到东海岸边,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水兵服。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份初心,一坚守就是28年。 1999年,在部队服役8年的王长水经历了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精简整编。由原来的岸炮某营分流到了维护保障导弹某部。 新单位远离市区,地处山坳。一抬眼就是连绵的群山,条件艰苦,王长水没有一句抱怨,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当中。 “专业上我一定要说了算!” 为弄清导弹各型部件工作原理,王长水白天向骨干学习,晚上加班加点进行训练。半年时间,王长水记下3万多字的专业学习笔记,熟练掌握了测试三个专业的十余本操作规程,导弹检测中的上万个测试数据他都全部牢记于心,练就了精通导弹检测所有专业的“最强大脑”,成为单位有名的“导弹通”。 某次大型导弹实射任务,王长水被点将随舰参加。最后一次通电检试时,导弹助推器突然出现点火故障,气氛瞬间再次紧张起来。距离发射时间只剩17分钟,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此次演练将宣告失败。 “多长时间能将故障排除?”舰艇指挥员问王长水。 “10分钟内保证完成任务。”王长水话语响亮而自信。 虽然对王长水的技术没有任何怀疑,但指挥员的担心和顾虑并未完全消除:“确定10分钟?军中无戏言!” “确定!” 王长水一边摸线路一边查数据,不到7分钟,他就打破了让人窒息般的沉寂。当导弹顺利点火腾飞时,全舰官兵掌声如雷。 关键时刻敢于拍胸脯,源于他把导弹当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摸透了每一个导弹的脾性。为了保障导弹一飞冲天、一击制敌,王长水用近乎苛刻的标准重复着检测、调试、纠错等工作。“如果打仗时舰艇装上了‘坏弹’,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入伍28年,他无差错保障近百枚导弹实射。 王长水是单位唯一的一级军士长,身边的战友们都喜欢喊他“水哥”。这昵称不只是因为他年龄大,更因为他技术精,他牵头研制的一种新装置打破过去只能逐枚导弹定点加压检测的保障方式,有效缩短了导弹转级时间;他参与革新的某型助推器对接安装车,不但弥补了过去功能单一的不足,还大大提高了安全使用系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了千万家,王长水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在谈到家庭时,这位钢铁汉子禁不止潸然泪下。 1993年,王长水父亲去世,他因正在部队参加演习,未能回到老家见父亲最后一面,妻子代他为父守孝,这成了他了心中的一大憾事。 对妻子和孩子亏欠也是王长水不敢去触碰的伤痛。结婚后妻子赵金玲在老家独自带孩子,照顾婆婆,承受了太多的艰辛。后来,妻子和孩子随军,但因为部队任务重,王长水十天半月回不了家也是家常便饭。 但让王长水非常欣慰的是,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从来不抱怨。儿子王正洋也非常体贴懂事,现已是一名大学生。 光阴荏苒,弹道有痕。还有2年即将退休的王长水,前进的脚步依然不输年轻战友们。他每天提前40分钟起来跑步,有雷弹保障任务时都抢着上、带头干。 “成就心中梦想,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不能缺的,那就是坚持努力!”这是王长水的的切身感悟,这也是他经常激励年轻战友的一句话。 作者:孙欣、褚桂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