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的泥课桌
作者 喻建立 小时候,听母亲讲女娲抟土造人,对人滋生于泥土的传说很是诧异和好奇。可自打懂事以后,留心身边的事物,也渐渐意识到了人与泥土的密切关系。且不说人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单就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们可以用泥土建造房屋和制作生活用品,小孩子们可以用泥土做成其乐无穷的各种玩具……而于我而言,谈及对泥土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是曾经趴过的泥课桌了。 淮河,古称淮水,源于桐柏山,汤汤荡荡,曲折向东,流经豫、鄂、皖、苏等四省,归入东海。淮河作为我国的第四条大河,它和秦岭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关于这条古老的河流,古人留下了许多歌颂和赞美的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渡淮》诗云: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在香山居士的眼里,淮河风景如画。小时候,我家就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淮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在南岸大堤边,矗立着一座小镇,中间横着的一条街道将东街和西街连在一起,使整个镇子构成了一个倒写的“U”字。当年,我的启蒙教育,便是始于西街上的一间土屋教室。 说是教室,其实简陋得无法形容。一间低矮的土屋,除了一块小黑板和木板门之外,教室的墙壁是由粘土夯砌的,屋顶上覆盖了厚厚的麦秸草,没有讲台和课桌,连凳子也要小伙伴们从家里自带。不过,教课的金老师并不犯愁,他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金老师是西街上很有文化的一个人,他既教我们语文又教算术,他身材高挑,面庞白净。在我的印象里,金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书写方整,笔力刚劲,一笔一划,一丝不苟,非常漂亮,吸引了我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后来才知道金老师酷爱楷书书法艺术,刻苦临摹过书法名家的碑帖。字如其人,金老师教课有板有眼,特别认真。不仅如此,金老师的笛子吹得非常棒,尤其在繁星满天的夏夜,西街南头的千湖湖边,笛声悠扬,那一定是金老师横笛吹奏的美妙声音,晚风送爽,给湖边的居民送上丝丝凉意。 秋季开学的第一天,我背上母亲缝制的布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土教室。金老师说,大家想不想趴在课桌上写字啊?小同学们说,想!想!想!接着,金老师又问,可是从哪里才能弄到课桌呢?小同学们都哑口无言了。停了一会儿,金老师又说,课桌就在我们每个同学的手里呀?小同学们面面相觑,然后摇摇头,还是听不懂。金老师接着说,今天放学后,回去跟你们的爸妈说,每个同学要交出十块土坯,一个星期后送到教室门口。小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 说起土坯,小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当时西街上的房屋除了用砖木、砖石建成的以外,大多数还是土坯砌成的墙或者粘土夯砌的墙,在上个世纪,这种土坯房屋在淮河流域的农村随处可见,是最为常见的居住场所,这也是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的生活创造。 淮河流域的居民,做土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自于稻田的泥土,就是水稻收割完以后,用水牛拉动石磙将湿软的稻茬田反复碾压结实,再用坯刀切割成长宽、厚薄、大小均匀的土块,立在原处晾晒,半干之后码成一垛一垛,晒干之后,湿软的土块变成了土坯,成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可以砌墙盖屋了。在不种植水稻的地方,砌墙的土坯是另外一种制作方法,先是选用粘土,为了增强粘性,有时还会掺进干草或者麻丝,反复搅拌,活成泥巴,选择一块平地,将粘稠的泥巴放进木制的长方形模子里,定型后抽出模子,一块一块的土坯就形成了,晾干后也可作为砌墙盖屋的材料。 一星期后的一个晴朗的下午,土坯陆陆续续送到了教室门口,从土坯形状和表面上看,大都是用木模子拖的土坯。清点、码好土坯后,金老师先用白色的粉笔画出讲台、课桌的位置,然后,我们在划线位置倒上稀泥,将土坯立好,两块土坯之间再横上土坯,作为讲台和课桌的面。金老师又让小同学们将稀泥抹在讲台和课桌的表面,说,大家记住了啊,明天上学每个同学要带上一块瓷碗片。 次日,金老师说,今天上午不上课,同学们的任务就是用瓷碗片把泥课桌的表面磨得越光滑越光亮越好。于是,嗤、嗤、嗤,小同学们动起手来,叽叽喳喳,教室里是一派热闹的场面,有的同学手指被瓷片刺破了也不叫一声,有的崴了手腕也不哼一声。经过反复打磨,原本粗糙的泥课桌变得表面平滑,渐渐透射出明亮的光芒来。从此,土教室里,不仅有一块小木黑板,还添置了土讲台,还增设了光亮的泥课桌。于是,西街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教室,郎朗的读书声从这间土教室里发出,成为西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西街人的希望之所在。尤其在逢集的日子里,小同学们稚嫩的读书声还会吸引许多赶集人驻足观看、侧耳细听。 时光荏苒,倘若问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不知道泥课桌是为何物的并不鲜见,但是,泥课桌是我趴过的第一张课桌,它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一生难忘。尽管后来,我曾趴过木制课桌、铁制课桌、熟料课桌、水泥课桌……唯有泥课桌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它解决了当时无课桌读书的困难,也让我在劳动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当今时代,物质极其的丰富,生活条件无比的优越,像古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只能成为人们脑海中的种种想象,但是,请诸君切记,克服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始终都不会改变。对我而言,金老师的“创举”激发了我渴求知识的欲望,以至于后来直到今天甚至于未来,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都无法阻挡我学习的步伐!因为学习成为了我的一种自觉行动,已经与我的生活分不开。 我要感谢金老师!感谢光亮的泥课桌!
(栏目编辑 向敏) |